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
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,“厌学”是指学生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,产生厌倦和冷漠,客观上表现明显的行为,即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甚至厌恶学习,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。学生对学习存在心理厌倦的认知偏差,他们认为“无用阅读理论”,认为学习的好坏与他们未来的发展与理想的实现没有多大关系。
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: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对待学习,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,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。有的学生学习头疼,看到作业就烦,听到考试就害怕,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,对知识的渴求和好奇心。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上,不想做功课,听不仔细,经常迟到,早退,逃学,有时干脆放弃辍学,学生不能专心阅读和学习,效率低下,容易遗忘,成绩差。
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:
(一)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
(1)缺乏动力
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。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,而且影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。
在小学阶段,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其学习积极性密切相关。学习效果好,能增强学习动力;长期学习效率不好,会使原本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。
(2)注意力不集中
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,注意力的合理分配能力较差,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有一定困难,不能安静久坐,爱做小动作,或爱与人交谈,严重干扰上课秩序,自控能力很差,严重发展逃学、辍学。
(3)懒惰和心理惰性
主要表现是:学习被动,上课精神不振,没有参与欲望,自我管理能力差,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,从头到尾孩子厌倦学习,没有效率,也没有质量。
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,孩子总是想玩得开心。当他被要求学习阅读时,他会产生抵触情绪,在学习的过程中什么都不想。而时间长了这会让他的心理产生一种学习惯性,学习时间就会不想做的任何事。最后,学习反感,开始厌学。
(二)家长教育方法不当
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,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大。家长的主导倾向是什么,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什么,往往是孩子是否愿意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的指标。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:
(1)溺爱
学生郑某,小学三年级学生,独子。父母忙于工作,无法教育孩子。这个孩子活泼好动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不想写作业,学习成绩总是跟不上,生活自理能力很差。据了解一段时间后,发现他每天上学都是被奶奶提着书包送他到校门口,甚至是去教室。学生连收拾书包和系鞋带都要人帮忙。
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和奶奶的过度放纵,学生缺乏责任感和自制力。他在课堂上自由散漫,独立性差,给学习带来了不良的生活习惯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学习自然跟不上了,越是跟不上,越是不愿学习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(2)要求太多
对孩子严格固然重要,但过分严格,尤其是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手段,不仅达不到要求,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。
有时候小学生的厌学完全是家长的过高期望和严厉的惩罚造成的。孩子考了97分,家长也不满意,课内学习和课后作业都很紧张,家长又带着孩子学习“琴棋书画”标准孩子,达不到家长会的要求被骂,结果孩子来抱怨,从而造成身心的严重疲劳,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棍棒教育,孩子怎么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呢?
(3)缺乏关怀
众所周知,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。在这样一个自由、平等、和谐、充满爱心的环境中,孩子们会轻松自在、精神振奋,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和积极进取的精神。
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,也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。他们独立学习、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和适应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。
相反,一个充满“战争”气息的家庭,只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全感。孩子没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,心理压力大,很容易造成厌学。
很多资料表明,“问题家庭”出现“问题儿童”的概率大大超出了正常家庭,同样,“问题家庭”中厌学的孩子也更多。